西平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寓深意于古松之中hbce2vch [复制链接]

1#

寓深意于“古松”之中


李商隐的诗,一向以难于理解而著称,王国维曾经说过:李商隐的诗,我也读不懂,但每次读到《锦瑟》、《重过圣女祠》等诗,就会自然产生一种美感,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难以释手。《高松》这首诗是李商隐很著名的一部抒情咏物诗,但是历来众说纷纭,在这里我们还是有必要来慢慢分析的。李商隐生活的年代,唐王朝进一步走向衰落,朝廷内部,宦官专权,*争激烈;朝廷外部,藩镇割据,虎视眈眈。作为晚唐最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就明显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宣宗即位后,一反武宗朝的*治措施,会昌年间得势的李德裕*纷遭贬逐,令狐楚做了宰相,诗人受到进一步压抑。他在京没有出路,只好到远方幕府去安身。从大中元年至九年,先后三次赴桂州(今广西桂林)、徐州、梓州(今四川三台)随人作幕僚,悒悒不得志。这首诗正作于唐宣宗大中年(848)正月,这也便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高松》一律首联咏物起兴,“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高大的松树从众多树木中脱颖而出,伴随着我面向遥远的地方。出,是超出的意思。天涯则是指作者远离长安,在桂林暂居。诗人在起句就以高松自喻,从众多树木中脱颖而出,表明了作者个性中的那种积极进取,以及对自我追去的定位。颔联“客散初晴后,憎来不语时”,天气放晴,客人散去了,僧人来访,我与他相对不语。颔联写高松下恬静优雅的氛围,从表面上看似于高松无关,但仔细品味便可得出其中之奥秘。此时,松树高洁的品格全由“客散”,“僧来”来体现。颈联“有风传雅韵,无雪试幽姿”,风吹动松林传出淡雅的松涛声,虽然在桂林终年没有什么雪,但是同样可以表现出松树的血气英姿。雅韵,指风吹松树时发出的淡雅的松涛声音。这里则通过典型特征的刻画和周围景物组合成恬静清幽的环境气氛的烘染,表达出高松的内在神韵,烘托松树高洁不凡的品格。实在是很传神啊!尾联“上药终相待,他年访伏龟”,等到青松的根部生长出像伏龟那样珍贵的,上等的药材的那一天,人们就会来拜访它了。这句话表面上是在写高松,其实作者的本意很显然,他认为有上等的药材和木秀同松树相伴,有慧眼的人早晚会发现它的可贵之处的。显然,作者以“上等药材”自喻,他相信有朝一日会为世所用的!李商隐的咏物诗不仅情致深蕴,莫不渗透着诗人的真情实感,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味,同时它在艺术手法上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他又大量运用比兴寄托的手法,托物喻人,作者借写高松的高洁,淡雅的情怀,却象征这自己的美好品格的才情,物我交融,,物和己交织在一起,既是写物即不脱;又是写己,不粘在物上,即不沾不粘。同时,李商隐采用重神而轻形的写意笔法,将比兴、象征和寄托融合在一起,表面上是在歌颂纯洁的“高松”,其只不过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样就形成了意境曲折,寓意深隐,韵味隽永的独特意境,这也成为他对传统艺术手法继承与发展的一大贡献。再次,李商隐的诗文多以用典出名。李商隐经常借历史故事来表现现实生活,这里也不例外。特别是尾联中他就用到“伏龟”,它也叫茯苓,寄生于松树根部。形状像龟鳖,被认为是上等补药,旧时传说这种伏龟由千百年松树之精变化而来。他对典故的内涵加以增殖改造,不用原典的事理,而着眼于原典所传达或所喻示的情思韵味。李商隐借此来自喻,认为自己像伏龟一样“高贵”,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自信,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丰富性,使得诗歌语言更加精炼,同时还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言趣。实在是耐人寻味啊!《高松》这首诗是李商隐的一部很有代表性的咏物诗,他借着“高松”这样一个独具魅力的形象来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才华,虽然被迫暂住在桂林这样偏僻的地方,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他以他绝对的自信等待着人生的伯乐,等待这人生的再一次辉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