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手足癣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210630/9125676.html摘要:
盐渎是汉初古县,缘于战乱和废县、复置等多种原因,除县丞孙坚青史留名,其它信息几乎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以及新的考古发现和地质勘探成果问世,一些湮没的历史得以重见天日,各种古籍的复制传播、网络图书馆海量文献资源在线共享,为研究尘封的历史提供了前人无法企及的条件。经考证:盐渎置县时间为汉高帝(刘邦)六年(前)而不是元狩四年(前)。
关键词:汉代;东阳郡;江都国;盐渎。
盐渎是汉初古县。最早见于官方记载的文字是班固撰《汉书?地理志》:“临淮郡,武帝元狩六年置……盐渎,有铁官。”关于置县时间,古籍无确切记载,杨瑞云在明万历十一年()主撰《盐城县志》载:“西汉,名盐渎,属临淮郡。”建国后的《盐城县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年版。)才有明确置县时间: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分射阳县东部置盐渎县,属广陵郡。”依据是此年在各地置盐铁官时,盐渎有铁官。此后,该观点一直为官方出版物、网站所引用,如9年新版《盐城市志》(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9年版。)载:“盐城,自西汉元狩四年(前)盐渎建县,迄今多年。
经考证,上述关于盐渎置县时间值得商榷。
一、汉武帝元狩二年(前)盐渎县已载于正史。
汉?司马迁《史记?五宗世家》载,元朔二年(前),江都王建嗣,元狩二年(前)谋反,“国除,地入于汉,为广陵郡。”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十五?志第五地理(下)》载:“广陵郡汉置(统县八,户八千八百),淮阴、射阳、舆、海阳(有江海会祠)、广陵、盐渎、淮浦、江都(有江水祠)。”
以上史料可见,元狩二年(前)废江都国置广陵郡时其统领的8县中已有盐渎县。
二、汉建元六年(前)八月江都相董仲舒“止雨之礼”所率的十七县中包括盐渎县。
董仲舒《春秋繁露》(《春秋繁露?止雨》。)第七十五(卷十六)载:“二十一年八月庚申朔丙午,江都相仲舒,告内史中尉:阴雨太久,恐伤五谷,趣止雨。止雨之礼,废阴起阳。书十七县、八十离乡,及都官吏千石以下夫妇在官者,咸遣妇归,女子不得至市,市无诣井,盖之,勿令泄,鼓用牲于社。”此记载证明:董仲舒“祈雨止雨时,领县十七。”
江都国(前—前)与广陵郡(前—前)辖地范围和领县数重合,故江都国十七县中包括盐渎县。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二十一年,”是指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年)。
刘非在汉景帝二年(公元前年)被封为汝南王,后徙封江都王,所以从汉景帝二年算起,至汉武帝建元六年,恰为“二十一年”。
三、高帝六年(前)所置东阳郡与景帝三年(前)所置江都国辖地范围重合,统领县总数重合,领县中包括盐渎县。
汉?班固《汉书?高帝纪》载:六年“春正月……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
汉?司马迁《史记?荆燕世家》载:“汉六年春……废楚王信……分其地为二国……立刘贾为荆王,王淮东五十二城,高祖弟交为楚王,王淮西三十六城。”
《史》《汉》对照,知荆国三郡皆位于淮水之东。因丹阳、会稽二郡都在江南,所以东阳郡必在淮东江北之间。前人多以为东阳是楚汉之际所置郡,周振鹤等研究认为是高帝六年(前)废楚王韩信后所析置。东阳在江淮之间,只能析秦东海郡南部置,鄣郡当分秦会稽郡西部置。
东阳郡相当《汉志》临淮郡之淮东部分和广陵国全部。
《汉志》记载:临淮郡领县29,地望可考者20,分别为淮东12县:淮陵、盱眙、富陵、淮阴、东阳、平安、堂邑、广陵、射阳、盐渎、高邮、海陵。
淮西8县(略),因盐渎在淮东。
地望不可考者9县,其中4县可大致断定方位:昌阳,乃泗水王子侯国,当在淮西(泗水国在淮西);襄平、广平、兰阳3县为广陵王子侯国,当在淮东(广陵国无淮西地)。
有5县完全不知方位:开阳、播旌、西平、开陵、乐陵。其中西平、开陵、乐陵为恩泽功臣侯国,户数不多,乃武帝、宣帝析他县所置,在汉初尚未出现,故不管其方位于淮东、淮西,均可不计入东阳郡内;只有开阳、播旌两县无法确定其方位,假设其中有一县位于淮东。
又,《汉志》广陵国领四县:江都、广陵、高邮、平安。
这样,汉初高帝六年(前)所置东阳郡大约领县20个:淮东12+广陵王子侯国3+无法确定其方位者1+广陵国领县4=20县。
临淮郡属之广陵王子三侯国襄平、广平、兰阳在汉初尚不知是一县或一乡之地,若为一乡则东阳郡领县17个。
故而,汉高帝六年(前)“春正月”立刘贾为荆王时故东阳郡统县数为17个。
其中:淮东12县。分别为:淮陵、盱眙、富陵、淮阴、东阳、平安、堂邑、广陵、射阳、盐渎、高邮、海陵。其中:广陵国领4县:江都、广陵、高邮、平安。无法确定其方位的县1:开阳或播旌。汉初,盐渎属东阳郡。周振鹤先生据此认为:“十七县当为江都国本郡,亦即汉初东阳郡的总县数。(周振鹤主编《中国行*区划通史?秦汉卷》,复旦大学出版,6年版。)”
四、《中国行*区划通史》广陵国(郡)(东阳郡、荆国、吴国、江都国)沿革中,包括盐渎县。
6年11月由周振鹤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的《中国行*区划通史?秦汉卷》“广陵国(郡)(东阳郡、荆国、吴国、江都国)沿革”载:荆东阳郡(前—前)—荆国(前—前)—吴国(前—前)—江都国(前—前)—广陵郡(前—前)—广陵国(前—前54)—广陵郡(前54—前47)—广陵国(前47—前17)—广陵郡(前17—前11)—广陵国(前11—8)。
荆东阳郡,高帝六年(前)置,初属荆王刘贾。九年,内史制度推行,遂为荆国内史。十二年,属刘濞吴国,为内史。景帝三年(前)为江都国内史。武帝元朔元年(前),以盱台、淮陵置侯国封江都易王子,别属沛郡。元狩二年(前),江都国除,入汉为广陵郡。
元狩六年(前),武帝以广陵郡数县置广陵国,立子胥为广陵厉王,广陵郡余地并沛郡数县置临淮郡。昭帝立,益封胥万三千户。元凤中,又益万户。始元年间所益者大约为临淮郡之堂邑、舆县,元凤间或以九江之全椒、建阳益之。宣帝五凤四年(前54),广陵国除为郡。
元帝初元二年(前47),复置广陵国,厉王子霸绍封广陵孝王。永光五年(前39),置王子侯国襄平,别属临淮。建昭五年(前34),置兰陵、广平两王子侯国,皆别属临淮。
成帝鸿嘉四年(前17),广陵国复除为郡。元延二年(前11),绍封广陵国,其领域远小于前,全椒、建阳两县回属九江郡,堂邑、舆、海陵、盐渎等皆别属临淮郡。哀帝元寿元年(前2),置广陵王子侯国方乐。
据董仲舒《春秋繁露》,武帝时期江都国本郡十七县,《汉志》广陵国领四县,临淮郡领二十九县,地望可考者二十:在淮东者十二,淮西者八。地望不可考者九县,去除王子侯国,所不知方位者仅开阳、播旌。播旌,秦置县,东阳人陈婴母即此县人,疑在淮东。开阳,地望不明,疑其在淮西。如此,《汉志》广陵、临淮诸县(去除侯国)汉初皆有。
《吴王濞列传》(《史记》卷《吴王濞列传》)曰:“孝景帝三年正月甲子,初起兵于广陵。”是吴国国都在广陵。《汉志》广陵县下注,“江都易王非、广陵厉王胥皆都此”,可知江都国、广陵国都均在广陵,其东阳郡、广陵郡治所亦当在广陵。
1.广陵县(前—8),治今江苏扬州市西北。
2.江都县(前—8),治今江苏扬州市邗江区西南。
3.高邮县(前—8),治今江苏高邮市。
4.平安县(前—8),治今江苏宝应县西南。
5.海陵县(前—前11),成帝元延二年别属临淮郡。治今江苏泰州市。
6.盐渎县(前—前11),成帝元延二年别属临淮郡。治今江苏盐城市。
7.射阳侯国(前—前)—射阳县(前—?)据《功臣表》,高帝六年置以为项缠侯国,惠帝三年(前)国除。宣帝年间削入临淮郡。治今江苏宝应县东。
8.赘其县(前—前)
……
17.舆县(前—前,前86—前11)。
以上广陵国(郡)(东阳郡、荆国、吴国、江都国)沿革史料可见,高帝六年(前)初置荆国时共17县,盐渎已在其中。
综合以上史料推定,盐渎县的置县时间是汉高帝六年(前)春正月,与赐封射阳侯国同时间,属荆国东阳郡,荆王刘贾。
故而,历史上不存在盐渎县是分射阳地东部置县,射阳侯国和射阳县亦不曾代管过盐渎县。
结语
盐渎历经多次战乱而废县、重置和改名,大量史籍佚失,明万历十二年()杨瑞云主修的第一部《盐城县志》后,清代光绪版《盐城县志》、民国版《续修盐城县志》及解放后新撰版《盐城县志》,欲了解盐渎置县全貌尚不具备条件。
近年来,全国秦汉*区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学界对西汉不同阶段的*区设置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一些记载汉初行*区划信息的出土文献,也为我们了解汉初*区面貌提供了宝贵资料。
随着科技进步、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深入,相信关于盐渎的历史信息会有更多发现。
参考文献
[1]魏俊杰:《东晋南朝山阳、淮阳二郡侨实问题考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9年4月第34卷第2辑:第45-51页。
[2]姚乐《关于汉盐渎县的几个问题》,《盐业史研究》年第1期:第52-58页。
[3]陈乾康《论东晋南朝的侨州郡县》,《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4月第22卷第2期:第-页。
[4]胡阿祥《东晋南朝侨州郡县释例》,《许昌学院报》年3月第22卷第3期:第43-48页。
(本文根据作者《盐渎》(中国教育科学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一书第4章“置县”内容撰写,全文原载《今古文创》年第13期,中国知网收录)
编辑
静枝照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