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河西走廊在民族和地区的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 [复制链接]

1#

引言

河西走廊在民族和地区的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形成了什么特点?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河西走廊各地在生产方式上表现为农牧兼营,一些民族在生活习惯尤其是是在服饰、饮食、居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特点,这一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的劳动力主要有士兵、移民和当地部族三类。

西夏*权的建立者*项羌族原为游牧民族,人口较少,“凡年六十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备弓矢甲胄而行。”因而西夏实行“全民皆兵”的*事制度,*民一体,平时生产,战时出征。

河西走廊宜农宜牧的优越自然条件使得其为西夏的粮仓和后勤保障基地,也是战争中掳掠人口的重要安置地。史载,西夏“得中国无艺者,使耕于河”,或“守肃州城”。此时期河西走廊有许多从内地迁徙而来的汉人。莫高窟、榆林窟0余座保留西夏题记的洞窟中索、霍、曹等归义*时期的河西大姓记载较多。

年6月,在武威发现了一座西夏天庆八年(年)小型砖式火葬墓,墓内木牌上所书亡者姓名为唐吉祥、唐奴见亦为汉人。除汉人以外,西夏时期的河西走廊还有众多的*项羌人、吐蕃人、回鹘人等。唐安史之乱后,吐蕃趁乱占领河西走廊并统治长达80余年。

西夏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的吐蕃部族多分布于甘州一带,而回鹘部族多分布于凉、沙、瓜等地。墓葬是考证西夏时期河西走廊人口的有力证据。年在武威西郊林场发现的三座西夏墓中,出土了0幅彩绘木版画,虽墓主人为汉族,但从画面人物形象、服饰和发饰来看,既有汉族,也有*项、回鹘、吐蕃等少数民族。

西夏时期的丝绸之路

西夏占领河西走廊,就等于坐拥了“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的贸易经营权。西夏的统治区域,包括河西走廊的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等地等,水草丰美,盛产良马,同时也有相当发达的农业。史载,这一地区“民物富庶,与中州不殊。”

西夏的农产品主要有青稞、大麦、稻子、荜豆等,还有一些名贵药材。通过贸易,中原地区一些关于农业的书籍传入西夏,为西夏的农业发展带去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知识,加之西夏开始兴修水利灌溉设施,牛耕广泛利用,西夏的农业获得较好发展。

在向封建化发展的过程中,西夏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统治者为了满足其腐化享乐的生活需要,在搜求财富和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方面,所采取手段方式也多样化起来。西夏统治者在长时期里尽管对宋时战时和,却不放弃贸易联系的基本原因,是出于本*权辖区内物资匮乏,需要通过贸易来获取一些生活必需品。

自西汉凿通西域,从中亚、西亚以及罗马通往中原汉族的商路开始出现,往来于这条商路的商人络绎不绝。因贸易的最主要货物为丝绸,故得名丝绸之路。

河西走廊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金地段,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唐朝时期,西夏*权的建立者*项羌人,还是我国古代西北羌人的一支,分布范围较广,据《隋书·*项传》载,“其地东接临洮(今甘肃岷县)、西平(今青海西宁市)、西据叶护,南北数千里,处山谷间。”

*项羌人尚武,生活方式较为原始,无法令赋役,蓄养马、牛、羊以供其食。*项羌人以游牧为生,随水草而迁徙,房屋以毡房为主,自然条件恶劣,生活物资匮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项羌人改变单一的以游牧为生的生活生产方式,农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剩余农副产品。

为了获取生活所需的其他物资,出现了商品交换。最初是由百姓自发发起,用青白盐、兽皮等物品换取生活所需的茶叶、布帛等物。在民间自发的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府出面,组织大规模的商品交换,设置固定的地点,设专门官员进行管理,榷场、和市贸易兴盛。

为了满足统治者*治需要的贡使贸易在这一时期也有序进行,主要以进贡马、驼为名,来换取中原王朝的银、绢等其他赏赐品的一种贸易。

西夏*权对河西走廊的控制

西夏*权建立后,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必须要控制河西走廊,控制河西走廊上的甘、沙、肃、瓜等州。唐朝时期回鹘曾居甘、凉地区,后被吐蕃占领。据载,拥有“世界商人”之称的栗特人就居住甘州,而肃州、瓜州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沙州不仅是佛教圣地。

更是西域前往中原的第一站,境内居住着信仰佛教的龟兹回鹘人、高昌回鹘人、于阗人等,商业贸易繁荣。

在西夏建立前夕攻占了凉州,并设立西凉府,使之成为控制整个河西走廊的重要战略据点。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三世都在为占领河西走廊做着不懈努力,李继迁被六谷蕃部设计杀害,李德明病死,最终元昊派兵攻取了瓜、沙、肃三州。

一方面西夏*权的领土得到极大的扩张,另一方面河西走廊宜农宜牧的自然条件保证了西夏有充足的粮食供应,水草丰美的牧区也为西夏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粮草供应,西夏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控制了河西走廊,意味着西夏控制了丝绸之路的咽喉地段。

大食、拂菻、于阗、喀喇汗王朝、高昌回鹘、龟兹回鹘等西域小*权与辽、宋的贸易往来,必须通过西夏境内,西夏从中抽取税利,收入财库,促进其*权经济的不断发展。

商业贸易开始兴盛,专门的商业交易场所出现,西夏民众逐渐由游牧转向定居生活,街肆林立、热闹喧嚣的城镇开始出现。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原始的以物易物交易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货币交易随之产生。最初的货币是西夏统治者从宋朝获得的大量铁钱和铜钱。

西夏控制河西走廊以后,从过境的西域商人中以收取关税的形式获得甘草、玉、蜡、肉苁蓉、硇砂、红花、翎毛等西域特产,或西夏商人从西域购买,再转手倒卖给宋朝,从中获取丰厚的利润。

西夏输往西域的商品,除了从宋朝获得的丝绸以外,最重要的贸易物品还有茶叶。由于西域各国居民的饮食多以肉和乳制品为主,故茶叶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受西域欢迎的另一西夏物产为大*,用于治疗因西域天干物燥、善饮肉食而引发的便秘或时疫感染。西夏时期的丝绸之路并未断绝,而是在西夏的经营下有序发展。

虽然这一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由于受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贸易份额有所减少,但茶叶、丝绸等商品的贸易仍然繁盛。

商业贸易的发展,为西夏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为实现华夏文明的统一具有重要作用。

注重宗教和文化的发展推崇佛教

纵观历史的长河,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在*权建立之初便大肆宣扬宗教,意图通过宗教所传播的思想来统治辖区的百姓,形成巨大的震慑力量。西夏建立之初统治者即大力宣扬佛教,利用佛教中所宣扬的所谓“净土”、“西方极乐世界”等来世转世说来劝人向善,服从统治,实现光靠武力征伐所不能达到的目的。

为了让民众广泛信奉佛教,西夏统治者自德明和元昊始,便向宋朝求赐或购买卷帙繁复的佛经。此外,西夏还从辽进贡佛经,例如公元一〇六七年谅祚向契丹进贡回鹘僧、金佛和《梵觉经》,公元一〇九五年乾顺又进贡贝多叶佛经于辽。西夏大力宣扬佛教的另一重要举措是在境内各地大建庙宇,扩大佛教的影响。

西夏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的佛寺石窟除了护国寺和宏仁寺外,还有凉州圣荣寺和崇圣寺,甘州崇庆寺、诱生寺、十字寺和禅定寺等。在著名的黑水城遗址有三座佛塔和数座寺庙遗迹;在敦煌莫高窟与安西榆林窟发现的西夏洞窟分别有77窟和11窟。

西夏时期僧俗大众参与的佛事活动也十分兴盛,在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中的西夏壁画和题记中,对于*项羌贵族、官僚地主修窟礼佛,善男信女烧香许愿的种种佛教活动都有客观的记录。为有效管理寺庙僧人,西夏还设立了若干僧职。

据《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记载管理护国寺感通塔碑的僧职有“提举”“僧正”“僧副”“僧监”等。黑水城遗址文献《杂集时要用字》记载的官位部有“僧正”“僧副”“僧监”等,说明西夏有一套比较完善的佛教管理机构。

结语

总的来说,西夏时,佛教在河西走廊广泛传播,实现了统治者对河西走廊民众的思想统治,对于当地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