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明永乐朝时期大同镇守的设置与屯卫的迁徙 [复制链接]

1#

明永乐朝时期大同镇守的设置与屯卫的迁徙、改隶

作者:吴天有

明成祖

永乐元年()三月,明廷命江阴侯吴高镇守山西大同,“防御胡寇,节制山西行都司诸卫。⑴”此举,可以看作是大同作为之后形成的明代九边重镇之一的开始。

洪武三十五年()六月,朱棣通过“靖难之变”在南京登上皇帝宝座。朱棣上台后,在*治、*事上都做了重大调整。*治上,将北平改为北京,形成永乐朝时期的南北两个*治中心;*事上,在地方都指挥使之上增设镇守。镇守的增设,其初衷可以看做是加强对*队的控制,之后便形成定制,一直到明朝结束

最初派出镇守的是云南,洪武三十五年七月初四,明廷命右*都督佥事郑祥充兵官,镇守云南⑵。只是,郑祥应该没有到任。七月二十二日,明廷又任命左都督袁宇“往四川、云南整肃兵备,抚安*民。俟边境宁靖,就镇守云南。⑵”但云南镇守的任命显然出了问题,八月十三日,明廷再次命西平侯沐晟“镇守云南,云南都司属卫听其节制。⑶”

大同镇守的设置与屯卫的迁徙、改隶

洪武三十五年八月,又命左*都督府左都督刘贞“镇守辽东,其都司属卫*马听其节制⑶”;命右*都督府左都督何福“佩征虏前将*印,充总兵官,往镇陕西、宁夏等处,节制陕西都司行都司、山西都司行都司、河南都司官*。⑶”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命成安侯郭亮“镇守永平山海,操练*马,抚安*民。⑷”永乐元年正月,命后*左都督宋晟佩平羗将*印充总兵镇甘肃⑸。此外,永乐元年六月,命武安侯郑亨充总兵官,率师驻宣府备御⑹。

从洪武三十五年七月到永乐元年,明廷先后在荆州、辽东、宁夏、四川、云南、陕西、广西、贵州、永平山海、甘肃、大同等地增设镇守。在北方延边诸地设镇守的先后有:辽东、宁夏、陕西、永平山海、甘肃、大同六地。宣府虽然派出了总兵官,但并非镇守而是备御,宣府镇守的初设要到永乐二十二年。这年八月,仁宗帝命都督佥事谭广“镇守宣府等处”⑺。

在派遣的镇守中,有的充总兵官,有的不充。首任大同镇守吴高就没有充总兵官,而之后于永乐十二年接替吴高的都督朱荣则充总兵官⑻。由此,有学者在大同设镇的年代上出现分歧。其实,总兵一职在洪武朝已经多见,只是一种*事差遣,并不代表官位。镇守之设始于永乐朝,同期镇守中不充总兵的还有辽东镇守刘贞、永平镇守郭亮等。因此,笔者以为大同镇守的设置日期,不应以充不充总兵为标志,而应以是不是镇守来确定。所以大同镇的初设日期应是永乐元年,而不是永乐十二年。另《三云筹俎考》中有“永乐七年置镇守总兵官,于是大同称镇”之说,但不知其出处。

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明廷命都督陈用、孙岳、陈贤“移山西行都司所属诸卫官*于北平之地设卫。移屯种云川卫于雄县,玉林卫于定州,高山卫于保定府,东胜左卫于永平府,东胜右卫于遵化县,镇朔卫于蓟州,镇虏卫于涿州,定边卫于通州。⑼”稍后,又改大同中护卫为定州卫⑼。这一举措,也有史家认为是永乐帝边防后撤的肇始。其实,这一观点值得商榷。

朱棣移山西行都司部分屯卫于北平,其真实意义并不是要将大同防线内撤,而是另有原因。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填补北平地区的*事空虚;二是加强北京*治中心的*事力量。

朱棣夺权的“靖难之役”是从北平发起的,在发起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战争一直在北平及其周边地区进行,直到三年后才将战线南移⑽。三年的消耗战使得北平地区*力、人口消耗极为严重。此外,朱棣渡江称帝后,其在北平期间的主要*事力量全部跟随到了南京。洪武三十五年六月,朱棣还将在北平期间的亲*改为御林*,“改燕山中护卫为羽林前卫,燕山左护卫为金吾左卫,燕山右护卫为金吾右卫⑾。”战争消耗和*事力量的南移,造成北平地区巨大的*事空虚。因此,必须在短时间内加以充实。而此时,于洪武朝时期设置的山西行都司北部的诸屯卫,主要是屯种,*事压力并不大,这样,移山西行都司的屯卫充实北平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了。

除了屯卫外,洪武三十五年,还从山西等地迁徙大量民户移民北平地区。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明廷命户部遣官,“核实山西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沁、汾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⑼”。此外,永乐元年八月,明廷还决定将罪囚“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州、县为民种田。”其范围包括“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江北直隶府、州、县”和“浙江、江西、广东、福建、湖广、四川及江南直隶府、州、县”⑿。可见,当时北京及周边地区,人口的稀少。

永乐初,山西行都司中除了部分屯卫外迁外,还有部分屯卫改隶。永乐元年正月,礼部尚书李至刚等进言,将朱棣“承运兴之地”北平设为北京,得到朱棣首肯⑸。二月庚戌,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定北平为北京。设北京留守行后*都督府,改原北平都司、北平行都司、山西行都司等所属的六十一卫由行后*都督府直隶⒀。山西行都司中,除了迁徙的八卫外,还有万全左右卫、宣府前卫、怀安等卫,也改由北京行后*都督府直隶。永乐六年十月,又将蔚州卫改隶北京行后*都督府⒁。

卫所迁徙改隶后,大同镇及山西行都司所属卫减少三分之二。到永乐朝结束,大同镇所属卫有:大同左卫、大同右卫、大同前卫、大同后卫、天城卫、阳和卫、朔州卫和安东中屯卫⒂等。大同镇的防御范围,除改隶的万全、怀安、宣府、蔚州等地交由北京行后*都督府管辖外,屯卫迁徙后留下的地区,仍是大同镇的守御范围。而内迁的八屯卫,正当大同的北部、西部地区,战略防御地位十分重要。由此,造成大同北边防御的削弱也是事实,从而,对永乐之后的朝代乃至明朝中后期的影响极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