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聊聊明代对待开国功臣的态度及待遇文史嘎 [复制链接]

1#

对于开国功臣这一名词,广义上的理解是对一个国家一个王朝的建立有些突出贡献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人,狭义的理解就是在建立新的政权的过程中通过贡献力量获得了功名的人群。在各种各样的历史剧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开国功臣,他们大都具有较为高尚的品格或是异于常人的武力才能,所以人们对于开国功臣这一特殊人群并不陌生。但是在封建社会发展到一个巅峰的明朝,开国功臣并非一定都能颐养天年、善始善终。

明代开国功臣—期待从衣锦还乡到善始善终

1.年少的追求

在历朝历代开国功臣中,莫不是衣锦还乡富甲一方,就是受到重用权倾朝野。开国功臣们作为帝国的开创者之一享有独有的特权,因为其本身对于帝国的建立的功绩是突出的、受到帝王肯定的。明朝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巅峰,通过明朝开国功臣的家族兴衰我们可以大致看清古代各朝各代功臣家族难以逃脱的宿命:或是巅峰之后有守成之人然后持续几代或者几十代后消亡,或者是无守成之人,几代即丧失了开国功臣家族的荣耀,甚至触犯法律,整个家族被倾覆。明朝又是不一样的,因为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对于官员严格的限制性,导致明朝开国功臣家族大多是出现了后一种情况,如烟花一般,很快就消亡。

《明太祖实录》载:“特命征南将军頴川侯傅友德、副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率甲士三十万马步并进。”

不仅仅详细记载了关于兵马和开国功臣的调动,我们也能从中大致看出开国功臣的分封情况。明朝开国之君正如其他开国之君一样,在依靠功臣良将开疆拓土巩固边防以达到维护统治的同时,也通过一系列奖励措施笼络和抚慰人心,不仅仅安抚了功臣,也吸引了更多的人为朝廷效力。

在纵观这些开国功臣收到分封的过程中,公侯伯子爵的爵位体系有世袭罔替之说,而世袭罔替相当于获得了一个王朝的长期认可,换句话说就是一张长期饭票。另外这种认可是代表着一种荣耀的,从古至今衣锦还乡都是人们的梦想。对于以梦为马扬鞭天涯的青年人尤其具有吸引力,再加上元朝末年残酷的社会现状,明朝开国功臣们为着建立新的王朝迎来美好生活不懈努力着。

2.初心尚在否?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经过刀光剑影的拼搏和万骨枯凋的残酷以后,明朝建立。明朝建立后,社会逐渐稳定,各行各业逐渐走向正轨。作为引导这一系列良性变化的开国功臣们自然会在这个帝国的体制之下受到优待,分封功臣正式迈上了正轨。在享受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功臣们有的诚惶诚恐依旧相信伴君如伴虎,谨慎处事;有的相信自己为国效力,应该享有特权,于是企图凌驾于制度以外;还有的居功自傲,自恃功高而不再清醒。那个年少时期追求国富民强对于只谋取私利的官员嗤之以鼻的人群逐渐丧失了他们的本心。

明朝社会和明朝开国君主的特殊性使得明朝功臣不能像其他朝代一样仅靠过去的功绩就能在法律之外疯狂试探。明朝开国君主和其他开国君主一样都具有对于权力的掌控欲,开国功臣不仅仅是国家的功臣,也具有倾覆国家的可能性。在宋代,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通过厚待和钱财换来了兵权,没有刀光剑影的血腥也没有权力纷争的残酷。而反观明朝,这种权利交接就成了一种屠杀。

纵观明朝洪武年间,几次大案几乎使所有开国功臣家族衰亡凋零,极力推进中央集权的明朝开国君主难以容忍具有摧毁帝国可能性的人们拥有权力。于是在他的有意引导下,明朝洪武年间大案不断,以蓝玉案为转折点,明代开国功臣的命运开始改变。在拥有权力和财富的喜悦中,真正能够保持完全的镇定的人少之又少,而明太祖又大兴锦衣卫和东厂等特务体系,通过他们控制大臣。这样难免就会导致纰漏之处开始出现,以这些为缘由,明太祖开始了屠杀。不仅体现了官员们身处明初年间的如履薄冰,也反映了其实明初的开国功臣家族的生活并不好过。

从一等功臣李善长到宋濂胡惟庸等等,真正善终的少之又少,伴君如伴虎,这种极度的控制之下使官员的期待已经从衣锦还乡富甲一方或者权倾朝野转换成了善始善终能够颐养天年。从某些程度上说,这是可悲的。

承继前朝或始启新篇—开国功臣的再利用

1.从抚慰旧臣到吸引新人

纵观我国封建社会体系中,要通过一系列步骤最终达到家天下是十分困难的,而其中不可或缺的就是一大批忠臣良将的力量,而怎么样去抚慰功臣并吸引更多有才能的人为国家效力就是封建统治者们所不可不考虑的问题了。

在功臣这一特殊群体中,开国功臣具有更大的独特性,通过开国功臣的待遇,人们或许会洞察一个王朝对于功臣的态度,从而促进为国贡献的积极性。事实上,真的不计回报地为国捐躯的人是很少的,而统治者也不会真正要求官员们不计回报地付出。“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无论是开疆拓土巩固一方天地,还是经天纬地塑造新的体系,不可避免的都是为了利益。

在历朝历代的君王中,大都以优待的方式来考虑对于功臣的态度。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仅有利于抚慰人心,使得功臣良将进一步努力为国效力,并笼络人心,维护国家稳定,而且能够对于新生人才有着较大的吸引力,能够推动人才的聚集,使国家制度体系的发展完善和推广进步更加具有有机的新生力量。所以优待功臣就是一种绝佳的政治手段,而功臣中的佼佼者开国功臣身为帝国的缔造者之一,为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更是被历代帝王所肯定并优待。

这种优待好处多多,能够促进官吏的积极性,但是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开国功臣家族恃功而骄,以皇帝的特权胡作非为,成为为害一方的毒瘤。他们对于百姓的欺压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和统治者的统治极为不利。另外,开国功臣往往积累了巨大的政治资本或者军事体系,并根深蒂固于朝廷之上,不断争夺权力,在形成党争的同时还会对于皇权产生威胁。所以如果一味地奖励功臣而不加以限制,最终会产生对于社会的威胁。

2.严格控制—是苛待还是公正

进入明朝以后,这种厚待功臣的方式似乎逐渐改变了。明太祖朱元璋经历了元朝末期残酷的社会现状以及腐败的官僚体系,对于处于国家高位却只知道赚取私利并企图凌驾于人民之上的官员们深恶痛绝。于是在明初洪武年间,官员们的待遇并不是很好,而在这种大时代的趋势之下,开国功臣们的待遇也自然不会超过这个程度。

“免死铁券”是封建社会一种独特的承诺,是皇帝用以对功臣的肯定并给予特权的承诺,也体现了皇帝对于开国功臣的态度。

《辍耕录》记载唐赐吴越王钱镠的铁卷,形状宛如瓦,高尺余,阔三尺许,卷词黄金镶嵌。誓词有所封的爵衔,官职及受封的功绩等,另刻有“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即通过对于司法解释权而给予功臣以特权,这是对于功臣态度的一种反映。

到了明朝,依旧有免死铁券一说,但却变了味道。明代丹书铁券即免死铁券依据唐制,意义却改变了。

《野荻编》载:“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然免后革爵革薪,不许仍故封,但贷其命耳”。

不难看出:虽然说除了谋反,所有的死刑都可以免除,但其中的真意与唐代已经大不相同了。唐代免死铁券往往福荫一个家族,对于一个家族的发展极具推进的作用力;而反观明代免死铁券,“贷其命”一说体现了这种铁券的作用从荫蔽一个家族的特权仅仅变成了对于功臣的一种小小的补偿,最终法律依旧不可被凌驾。

这种丹书铁券的制度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明朝对于开国功臣体系的态度,也说明了明代整体上是与其他朝代不同的。其他朝代如宋朝唐朝,开国功臣家族体系不是在朝中发展壮大成为权力的参天大树,就是攥取一方财富成为财富极盛的富家家族。而在明代这种体制却完全改变了,明太祖的性格自己对待官员的态度使这种可能性逐渐丧失,再加上明初几大大案,或诛九族,或流放抄家,真正能够善终并传承几代的开国功臣家族少之又少。

但是到了永乐年间,靖难之役涌现的一大批功臣良将却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著名的如英国公,这么一对比或许会有讽刺意味,却也不难看出明初太祖与成祖对于功臣的态度了,

总结

明朝对于开国功臣的态度和待遇的体现正是封建社会制度体系下的相权与皇权的权衡,这是大时代所决定的,任何朝代也无可避免。若是统治者对于其中的利害关系不甚掌握,最终只会导致制度体系下的权力权衡反而对制度体系本身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太祖实录》

《辍耕录》

《野荻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