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明朝时期,普安地区的地方开发与经济建设会
TUhjnbcbe - 2023/10/6 18:47:00

引言

明朝时期,普安地区的地方开发与经济建设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明代以前,普安地区境内居民主要是罗罗及其统治下的仲家、犵獠及少量僰人,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明朝武力征服当地后,朝廷在当地设置卫所、调配大量士兵屯驻、开展屯田等,双方之间出现摩擦,少数民族利益受到侵犯,从而掀起反叛。

征剿叛乱

普安地区位于三省交界地带,“四面皆夷”地理位置也使得普安地区少数民族常与周边土司土民相联结。自洪武年间起,少数民族反抗活动就时有发生,终明之世,各大小叛乱时有发生。

如“(洪武)二十三年,西平侯沐英奏普安百夫长密即叛,杀屯田官*及驿丞试百户。调指挥张泰讨之于盘江木窄关,官*失利。更调指挥蒋文统乌撒、毕节、永宁三卫*剿之,乃遁。”

洪武二十四年,“越州土酋阿资复叛。命前*都督金事何福为平羌将*,同指挥王度将兵征之.兵至越州,官*进攻连捷,俘获甚众。福择旷地量栅以处其众。西南有木蓉箐实蛮人入出没之所,复调普安卫指挥刘玉领兵至宁越堡镇之。”

普安地区卫所穿插在各少数民族之间,处于当地交通要道,当土司土民稍有异动,卫所便可获知,及时出兵防御。弘治十一年(年),普安州土判官隆畅家族内部由于争夺权力大动干戈,其妻米鲁*杀隆畅后,继而率兵围攻普安、安南二卫,起兵反明。

此次叛乱中,普安卫*官大量投入到此次战争之中,但由于米鲁一方声势浩大,仅靠普安卫一己之力根本无法平息。因此,弘治十五年,朝廷征发了十个卫的卫*及众多土司的土兵,历时五月,才最终平定此次叛乱。

据《明史》记载:“弘治十一年,普安州土判官隆畅妻米鲁反,又别筑三寨于普安,而令阿鲊等防守。名所居寨曰承天,自号无敌天王,出入建*纛,官兵不能制,镇巡以闻。发十卫及诸土兵万三千人分道进,责安民杀贼自赎。”

弘治十五年(),朝廷令南京户部尚书王轼兼左副都御史提督*务,调集了云南、贵州十个卫所*队及地方土兵共同参与平叛。

王轼到达当地后,制定作战计划:“其进也,由普安百户徐福屯,以为左哨,普安、威清、平坝把事设额厘营长洒墨之众,尔都指挥王璋其将之,其进也,由普安百户宫高屯,以为右哨,乌撒、毕节、赤水、永宁之众,尔都指挥李雄、吴远、侯宇其将之,其进也,由乌撒后所,以为后哨,截拖长江,以遏其后路。

尔都指挥张泰、*京各提屯卒千人于普安、安南二城,操训震燿,以为声援。”王轼带领士兵与米鲁在云贵交界处的平夷卫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平夷卫之战,在普安卫及云贵各卫、土司土兵的共同合作下,最终平定叛乱。

屯田开发

除了展开*事行动之外,卫所还是一大*屯组织,卫所所辖*人战时奉调参战,平时则屯田戍守。明代建立之初,云贵地区地广人稀,卫所设立后,大批*士被调入当地,随之而来的还有其家属。

这一数量庞大的移民群体进入当地后,朝廷下令让其屯田开垦,一方面储备了*粮、解决了*士安置问题,另一方面也对地方开发起到重要作用。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洪武十八年秋九月庚申,沐英奏:‘云南地广,宜置屯田,令*士开耕,以备储畜。’诏从之。”为储备*粮,满足*需,明廷令各卫所广泛开展屯田,令士兵及其家属开垦田地,以求自给。在此背景之下,初属云南的普安卫也逐步展开屯田,设有管屯指挥,负责全卫的屯田工作。

据《明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年(年)十二月:“命左*都督佥事冯诚往谕普定侯陈桓、靖宁侯叶升率湖广都司诸*驻普安分屯。”*屯带动了土地开垦。卫所屯田称为*屯,按照明朝*事制度,每*户出一名为正*,作为正*补给,出一丁为旗*到指定的卫所当兵。

旗*在卫所分为操守旗*和屯种旗*,操守旗*负责征操守御,屯种旗*则负责拨种屯田,由朝廷划拨屯地,发放种子、耕牛、农具等生产工具。卫所田地又有屯田、科田之分。屯田主要来源于开垦荒地及从当地少数民族手中划拨,分布在各卫所周边,主要目的是满足*粮所需,为卫所服务。

“科田”则是正*、*余以及舍人在*事屯田四周自行开垦的荒地,按民田税率起科。按照明代屯田*策,“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

据嘉靖《普安州志》记载,“(普安卫)洪武年间原额官*三万二千五百一十九员名,见在城食粮旗*共九百一十一名。”可见,普安卫在城旗*仅名,即便除去卫所武官的数量及调各站、堡戍守的*士,屯田旗*应大致在两万人左右,符合“三分守城,七分屯种”的标椎。

这些来自经济较为发达的江南、湖广一带的庞大群体,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开发力量,把中原、江南及邻省的先进生产技术、耕作工具带进普安地区,对当地土地的开发起到重要作用。

嘉靖《普安州志》记载,普安卫:“水陆田七万八千四百七十八亩六分,陆地四万一千九百六十六亩一分。口食田四千五百七十五亩。”“屯粮:一万三百九十石,科粮:一千九十石六斗七升八合九抄八撮八圭。”

可知,嘉靖时期普安卫屯田总数约亩,屯粮数量约石,普安卫科粮数量约石,屯科粮数量总计约石。又郭子章《黔记》记载,普安地区屯粮数额“(万历)三十一年增至一万二千三百九十二石五斗四升零,屯粮一万一千二十八石,秋粮六十八石,科粮一千二百九十六石五斗四升零。”

从以上记载中可知,万历三十一年,普安地区屯科粮总计约石,与嘉靖时期相比约增加石,科粮也由原来的石增加至石。卫所屯粮多少与屯田数量、田土优劣及耕作技术有关,科粮数量则主要取决于科田开垦数量。科粮数额的增加说明这一时期,普安卫对于荒田的开垦数量有所增加。

经济建设

明代普安地区卫所官*在地方上的重要建设除了修建卫所城池、堡寨外,还参与地方交通建设。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即为天启年间普安、安南二卫监*副使朱家民修建的盘江铁索桥。

据《兴义府志》记载,朱家民在普安、安南二地修筑十一所城堡后,“家民又因安南之盘江险绝,江广三十余丈,其深无底,左右万峰峭立,水性剽急,不可以舟楫渡。家民征苗时,尝帅千人猝遇苗数万骑遮逼,宵济几溺,既济,指水誓曰:‘武侯有澜沧江铁索桥,渡此江非铁索桥不可,吾异日不能为铁索桥,以吾身殉。’

既而苗平,乃以万金建索桥,冶铁为缓凡三十有六,纽于铁柱而系之两岸,覆板其上,两岸建楼筑城以护之,经始于天启六年,崇祯三年桥成。往来桥上者,凌空飞渡,无异坦途,遂为永利。”盘江铁索桥于天启六年(年)起修,成于崇祯三年(),历时四年建成,极大便利了当地交通。

地方文化建设

明代在普安地区设置卫所、屯驻大量士兵,以增加*事势力,又大力推行屯田*策,使得卫所屯田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与此同时,卫所官*及其家属进入当地后,在朝廷要求及满足自身需求下,积极进行建设地方。

一方面对地方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卫所*士自身塑造地方认同、由*转民奠定了基础。卫所官*进入后,将内地民间信仰带入当地,在当地修建了城隍庙、真武庙、晏公庙、东陵寺、普照寺、玉观寺、西陵庵等众多祠祀、寺庙。

据嘉靖《贵州通志》记载:“城隍庙在卫治内卧牛山之阳。武安王庙在卫治北门外。真武庙在卫治南郭内。龙王庙在卫治南郭外。三官庙在卫治北门外,十字街西。晏公庙在卫治城隍庙左。”“东陵寺,在卫治东门外,笔架山下。永丰寺,在新兴驿左。普照寺,在新兴站北郭。玉观寺,在安笼所玉泉山下。西陵庵,在卫城南普济泉左。”

结语

总的来说,这些庙宇、寺观的修建,尽管其核心是为中央王朝的治理而服务,但也促进了中原地区民间信仰在当地的传播与影响。此外,普安卫官*在地方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即参与当地教育建设。卫所*官及其家属多来自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地区,普遍重视对卫所子弟的培养和教育。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朝时期,普安地区的地方开发与经济建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