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有一个“黔国公府”,又叫“沐王府”,这个“沐王府”就是朱元璋的养子沐英镇守云南时的府邸,沐英深受朱元璋的喜爱,待遇就像亲王一样,所以就把他的府邸称为沐王府。
后来吴三桂镇守云南时期,就把沐王府改成了平西王府。
明年诏友德及玉班师,而留英镇滇中……子春、晟、昂皆镇云南——《明史·沐英》
沐英富有军事才能,他和傅友德以及蓝玉南征云南,消灭了盘踞在云南的元军残余势力,随后又平定了云南的叛乱。
后来傅友德和蓝玉都班师回了南京,朱元璋独独命令沐英留在云南镇守,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还得从沐英的出身说起。
沐英是个孤儿,八岁的时候就被朱元璋收为义子,此后一直跟着朱元璋打江山,在南征北伐中培养了二人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特殊情谊,既是战友,又是父子。
不过,沐英毕竟只是养子,此时太子朱标的威望正如日中天,如果不是染病去世,朱标理所当然的就会继承朱元璋的位置,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靖难之役了。
另一方面,又因为沐英是养子,毕竟算是朱元璋的自家人,所以猜忌心很重的朱元璋肯定更愿意让自家人去镇守云南,毕竟让外人去做云南王,保不准那天有实力了就会跳出来反对老朱家。
既然沐英没有资格争夺皇位,而且又有军事才能,那么不如就让他镇守云南。
在朱元璋发动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中,沐英都没有受到牵连,在我看来主要就是因为朱元璋的厚爱和信任。
沐英行事敏锐,聪明,又有领兵打仗之才,所以深受马皇后和朱元璋的喜欢与器重。
府中机务繁积,英年少明敏,剖决无滞。后数称其才,帝亦器重之——《明史·沐英传》
洪武十年,沐英帅兵出征甘肃和西藏,并且大获全胜,因此被朱元璋封为西平候,并且被朱元璋授予世袭铁券。
功多,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西平侯,食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明史·沐英传》
沐英平定云南后,由于他前脚刚走,云南立马又发生叛乱,经过数次平叛以后,朱元璋干脆命令沐英镇守云南,这是信任他的表现。
沐英镇守云南期间,相继平定云南大大小小的叛乱,使得云南彻底臣服于明朝治下,沐英命令军队屯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同时又以屯田作为考核官员的业绩,使得云南的农业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老百姓都生活在安宁和富足之中。
在云南期间,沐英兴修水利、发展商业、开发盐井、同时增设学府、发展教育,使得云南百姓安居乐业,不再发生叛乱。朱元璋有感于沐英的功绩,因此赞赏他说:
帝亲拊之曰:“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明史·沐英传》
朱元璋还把对沐英的喜爱直接写进了《皇明祖训》里,他在《皇明祖训》里规定:
皇亲国戚有犯,在嗣君自决。除谋逆不赦外,其馀所犯,轻者与在京诸亲会议,重者与在外诸王及在京诸亲会议,皆取自上裁。其所犯之家,止许法司举奏,并不许擅自拿问。
朱元璋列举了适用于这条规定的皇亲国戚的名单,其中就包括“西平候家”,即沐英一家。
朱元璋对沐英的喜爱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朱元璋不仅仅只是收养了沐英一个养子,但其中只有沐英最为忠诚、有能力,故而深受朱元璋的器重:
太祖初起时,数养他姓为子,攻下郡邑,辄遣之出守,多至二十余人,惟英在西南勋最大——《明史·沐英传》
所以,虽然沐英在云南一带一家做大,但是后来朱元璋也没有清算他。
沐英从洪武十二年就开始镇守云南,此后也一直待在那里,很少进京,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沐英远离千里之外的政治中心南京,某种程度上也避免了使自己卷入政治斗争之中。
但我觉得这个因素起到的作用并不大,其实最关键还是朱元璋对沐英的器重和信任,再加上沐英又深受马皇后的喜欢,马皇后难免常常在朱元璋身边吹一些有利于沐英的耳边风。
再加上沐英本人忠心耿耿,有情有义,洪武十五年马皇后去世后,沐英闻讯大哭不止,乃至咳血,可见他对朱元璋和马皇后是有父母之情的,毕竟他从八岁起就跟随他们打天下,经历腥风血雨的军旅生活,这种感情无疑是极为深厚与复杂的。
而皇太子朱标去世后,沐英也是大哭不止,十分伤心,没过多久就追随朱标而去。沐英生前在云南施行仁政,管理有方,因此在沐英去世后,当地军民大哭送行。
二十五年六月,闻皇太子薨,哭极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呕血。至是感疾,卒于镇,年四十八。军民巷哭,远夷皆为流涕——《明史·沐英传》
不过这一切的辉煌都伴随着明朝的垮台而烟消云散。
有的网友曾问,明朝灭亡时为什么不调动镇守云南的30万军队?
其实哪里有什么30万的军队,即便有也早已在几百年没有战争发生的情况下被解散,或者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