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付友
一切就绪,放下手中的活儿,康发奎第一件要做的事儿依然是先切一块儿新鲜豆腐:“康佳奇,去给你发财爷爷家送去。”
“不去!”孙子很是不情愿地都囊了一句,“他想吃豆腐就自己过来拿!哪有这样的好事?每次做好了豆腐,他家都是第一食客,这一回,我偏偏不给他送豆腐了,这第一口新鲜豆腐,也该轮到咱自己优先品尝了。”
康发奎笑笑:“瞧瞧你小子,也真的是翅膀硬了?不想听你爷爷我的话了?去吧,听话,送豆腐回来,这一屋子热豆腐,你想啥时候吃就啥时候吃,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你想咋吃就咋吃。”
用康发奎自己的话说,给康发财送新鲜豆腐吃是多年来养成的一种习惯,都是康家后代,自己有豆腐吃,不能看着康发财一家人眼馋不是?
在康家庄,若论起辈分来,康发奎和康发财是发字辈,都是当爷爷的人了。康发奎给康发财免费送豆腐吃,按照村民的说法,康发奎和康发财还没出五服哩。正如孙子康佳奇所言,白白地让他家吃豆腐,也没见康发财说一句感谢的话。在康发财一家看来,免费吃康发奎磨制的豆腐是情理之中的事儿,康发财常说:“没有我康发财爷爷的言传身教,哪有你康发奎的今天?”
康发财的爷爷叫康保强。康保强年轻时,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手做饭的好手艺,每当村里富人之家来客了,康保强常常受富人之雇前去帮厨,以此挣个养家的辛苦钱。凭借自己的勤奋和钻研,借鉴卖豆腐人私下口传的磨豆腐经验,慢慢地,康保强琢磨出了一套自家磨豆腐的小技巧。
忙时当厨师,闲时磨豆腐,等康保强年近花甲,干厨师有点力不从心的时候,他就专心做起了磨豆腐的行当。那时候,正处顽皮少年的康发奎和康发财经常形影不离,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床是常有的事儿。贪玩是少年的本性,但玩也有技巧。一边是忙着磨豆腐的爷爷,一边是贪玩成性的孙子。有时,忙不过来,康保强就会喊上一旁贪玩的康发财或康发奎帮一下手:给磨盘上的豆子添瓢水,给磨盘上的豆子往碾盘眼中拢一拢。
一天,看磨豆腐很辛苦,康发财厌烦了,他把手中的水瓢扔到地上:“爷爷,没一点意思,我不干了。”孙子甩膀子了,康保强索性也不再勉强,他知道亲孙子康发财也不是吃磨豆腐这碗饭的料儿。恰巧这时候,眼里有活儿的康发奎跑上前:“爷爷,我来帮你。”
在康保强的指点下,康发奎有板有眼地操作着磨豆腐的每一个流程。添水,添豆,烧火,上卤水,滤豆渣……做起活来,康发奎不急不躁,有板有眼,越干越上瘾,越干越有劲。
春去秋来,寒暑易节。康发奎从康保强手中学会了磨豆腐的每一个工序,加上自己干活时的用心思考,凭借满脑子的精灵劲儿,康发奎不断改进工艺,到成亲的这一年,他已经完全可以独立磨豆腐了。
不久,康保强去世,康发财一家再也吃不到自己亲爷爷亲手加工的豆腐了,要想吃豆腐,只能去发小康发奎家。
村民见康发财去康发奎家吃豆腐,有人笑道:“康发财,你爷爷磨一辈子豆腐了,咋到了你这代,吃块豆腐还得求别人去?”康发财心虚,只因为自己的懒惰,爷爷辛苦一辈子创下的康家豆腐牌子被转移到了康发奎手里!
是的,自己亲爷爷创下的牌子转移到了康发奎手里,但还叫康家豆腐不是?每每想到这里,康发财也就释然了。
康家豆腐成了当地知名品牌。耳濡目染中,康发奎的儿子康旭超也掌握了磨豆腐的技巧,轮到康旭超支撑康家豆腐的门面了,康发奎心理上轻松许多:儿子康旭超学会了磨豆腐的手艺,孙子康佳奇长大后也要有一技之长!
康家豆腐早已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康家豆腐牌子没变,此康家非彼康家,经营的主人早已不再是当初起家时的康家主人。
自此,康家豆腐形成了自己的连锁店,不但有豆腐干,还有豆腐乳,豆腐皮,豆腐脑;从花色品种上,还有黑豆腐,红豆腐,绿豆腐……
“康佳奇,去给你发财爷爷家送豆腐去。”看着刚压制出的热豆腐,康发奎笑着说。
作者简介:
赵付友,西平县五沟营初级中学美术教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教学之余,笔耕不辍,散文和小说散见于《奔流》《精短小说》《河南日报》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