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利:赴汤蹈火为群众
“李胜利,你为什么当消防员?”
“想帮助人,救人,救很多人!”
30多年过去,李胜利仍然记得自己刚下新兵连时和班长的对话。那时,19岁的他从家乡河南省西平县参军入伍,来到江西南昌成为一名消防员。
江西省消防救援总队指挥中心专业技术一级指挥长李胜利在江西消防救援总队指挥中心进行远程调度(年9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万象摄
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江西省消防救援总队指挥中心专业技术一级指挥长,李胜利历经万余场战斗考验,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获得过“中国消防忠诚卫士”“全国应急管理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国十大杰出消防卫士”等诸多荣誉。今年,他光荣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30多年奋战在险象环生的消防救援一线,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支撑?
“只要把群众当亲人,就敢于赴汤蹈火。”李胜利这样回答。
年5月13日,当时南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万寿宫商城发生火灾。消防员赶到现场时,浓烟与烈火已把居民下撤的通道封死,楼上几百户居民的生命危在旦夕。
危急之时,作为南昌市消防支队一中队战士的李胜利,冒着浓烟和烈焰,利用曲臂登高车,与队友疏散解救了多名被困群众。
就在疏散完最后一名群众时,这栋8层高的楼房轰然倒塌。李胜利与死神擦肩而过。
然而,凶猛的火势仍在蔓延,李胜利紧握水枪继续“冲锋”。现场烈焰烤炙,他每隔10分钟就必须将全身淋湿一遍。由于长时间、高强度战斗,李胜利突然脚底一软,昏倒在现场。清醒过来后,他再次冲进火场,一直坚持到大火被扑灭。他的名字,被劫后余生的数百名群众记在心里。
这一次,年仅21岁的李胜利荣立个人一等功。
李胜利在日常训练中严格要求自己,同一个动作别人练三遍五遍,他会主动练上十遍二十遍。任南昌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一中队中队长期间,他为了提升队伍整体战斗力,在全队叫响了“消防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特勤兵”的口号。
在江西省南昌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营院内,李胜利(右)在检查装备器材(年10月8日摄)。新华社发(熊超摄)
在李胜利的带领下,队员们练就了打硬仗、打恶仗的本领,先后参与了“赣江邮轮火灾”“昌九高速路液化气槽罐车泄漏”等多次重大灭火救援战斗,营救疏散被困群众数万人,抢救财产数十亿元。
时光荏苒,年近50的李胜利依然冲在一线。
年7月,李胜利的家乡河南遭遇特大洪灾。听到援豫集结的号召,他主动请缨。
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李胜利(左一)在疏散被困群众(年7月19日摄)。新华社发(田聪摄)
在受灾严重的郑州市白沙镇,李胜利与队友们用冲锋舟转移群众。突然,冲锋舟失去动力,在水面上直转。李胜利毫不犹豫地抓起绳子,带头跳进齐胸深的水中,和队友们一起,全力将冲锋舟拖到几百米外的安全地带,群众得以脱险。
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李胜利(右一)在疏散被困群众(年7月22日摄)。新华社发(田聪摄)
深夜休整时,队员才发现,李胜利的脚都被水泡烂了。
消防救援队伍改革转隶期间,有人曾劝李胜利抓紧转业:“凭你那么多响当当的军功章,选个好单位是板上钉钉的事。”
但李胜利放弃了别人眼中的“良机”,在他心中,消防救援队伍是勇敢者的队伍;他热爱消防救援事业,舍不得也离不开。
(新华社南昌10月2日电记者赖星)
张连钢:一门心思把港口科技创新做好
生于年的张连钢是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别专家。他带领平均年龄34岁的团队,破解了十几项世界级难题,建成了世界上自动化程度最高、作业效率最快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并先后9次刷新世界纪录。今年,张连钢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在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远程监控室,张连钢在研究如何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年1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年,张连钢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为武汉理工大学)毕业后,扎根港口一线,参与开发或主持了一系列港口技术创新项目,获得多项重要成果。
随着青岛港集装箱码头业务逐步发展,张连钢从一名技术人员逐步成长为负责码头生产的管理者。
“我一门心思就想把港口科技创新做好。”张连钢这样对记者说。
年,青岛港集团启动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项目,拥有丰富技术功底和管理经验的张连钢被选中“挑大梁”。
张连钢在青岛港与技术团队成员讨论(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我们先是成立了IT组、土建组、桥吊组等9个攻关小组,分兵出击、协同作战。”张连钢说。他带领团队进行流程再造,规划设计、建设集成和商业运营“三位一体”,自主研发了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技术及系统等多项全自动化码头核心技术。
在青岛港前湾港区南岸一个闲置的库房里,没有人计算过,这个团队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见证那段艰难历程的,是几十万字的分析论证报告,多份技术讨论会记录,以及每周都要清走的数个方便面大包装箱。
最终,张连钢率队用15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国外至少需要3年的设计周期;仅用3年半,完成了国外需8年到10年的建设周期。
张连钢(右三)在青岛港带领技术团队进行新课题研究(年1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我们全自动化码头的1台桥吊,可以干出国外同类码头2台桥吊的作业量,但投资成本远低于国外。船长和货主现在抢着来我们这里靠泊。”张连钢说。
年6月,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二期建设项目启动,张连钢继续带领团队投入其中。他们定下“全面超越一期,引领世界全自动化码头发展潮流”的目标,推出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氢+5G”“全球首创机器视觉+自动化技术”等多项科技成果。
随着全球领先的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示范段)在青岛港竣工,实现港区交通由单一平面向立体互联的突破;全球领先的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日照港落地,为全球港口提供传统码头改造升级为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中国样本”……张连钢和团队站在更高平台上不断开展科技创新。
如今,年逾六旬的张连钢仍奋战在码头建设第一线,向着全自动化码头三期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奋力攻关。
“我们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应该树起‘中国样本’。这是我作为一个港口科技工作者的理想。”张连钢说。
这是9月15日在青岛港拍摄的张连钢。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新华社青岛10月3日电记者王凯)
裴春亮:为群众当好领头羊、做好服务生
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从人均年收入不到千元的省级贫困村,发展成为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的新型城镇化社区。十几年来,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与乡亲们一道,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太行山下的美好生活。今年,裴春亮光荣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裴春亮(中)到村民家里走访(9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屋顶光伏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发电多万度,为每户增收元。老百姓的口袋就是这样一点一点鼓起来的。”说起村里的变化,52岁的裴春亮如数家珍,三句话绕不开致富。
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裴春亮自幼不甘于贫穷。在砖瓦窑拉板车,开理发店、照相馆、小饭馆,销售建筑石材……他一步步成长为集酒店经营、水泥生产、旅游开发等业务于一身的民营企业家,却始终铭记乡亲们的恩情。
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裴春亮(左)在村民的蔬菜大棚里了解种植情况(9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年4月,在乡亲们的期盼中,裴春亮返乡当选裴寨村村委会主任。村民住的是土坯房,他自掏腰包万元,历时3年半建成新居套,无偿分给村民;村民吃的是地窖水,他带领乡亲们钻了米,用坏8根钻杆,打出一眼活水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裴春亮多方筹资成立了产业多元化的春江集团,实现家家入股、就近务工,年全村仅股份分红就有多万元。通过拆老村复垦土地、兴建大棚温室、发展高效农业,全村每亩土地年收益从五六百元提升到五六万元。
山村之变,不仅在口袋。在曾经的裴寨村,村干部说话没人听、干事没人跟。“公共卫生间的垃圾桶都有人悄悄拿走。”裴春亮深知,房屋道路好建造,打通“心路”需要个过程。
“党员干部必须为群众当好领头羊、做好服务生。”裴春亮介绍,村党支部“把党小组建立在产业上”,40名党员按照农工商分为三个党小组,高效农业带头干,项目建设带头上。
裴春亮给自己也制定了“五个一”:每月到村民家吃一顿饭,每月走访一次困难户,每季度给党员讲一次党课,每年走访一遍村民家庭,每年主持召开一次群众大会。用情、守德、懂法,乡村治理实现无缝对接。
傍晚时分,村里的初心广场上,“大喇叭朗读时间”准时开讲,传播着最新政策方针、村里的好人好事。一些村民陆续从书堂走出。不远处,高标准建设的综合体育馆正拔地而起。
“人心齐事业兴。”裴寨村党支部副书记苏杭说,屋顶光伏项目是村里的新鲜事,在推进过程中加强沟通协调,乡亲们很快就接受了。
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裴春亮(中)在了解产业园的建设情况(9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正值全村第4个五年规划实施,建设占地亩的薯品产业园、打造农村电商孵化园、发展“游学研一体化”乡村旅游示范区……10项任务紧紧围绕乡村振兴“量身定制”。
“去年红薯酸辣粉销售额达到5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近万人。”裴春亮说,产业园建成后将实现红薯从育苗、种植、采收到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
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裴春亮(左)在一家食品加工厂了解生产情况(9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如今的裴寨村,超市、饭店、厂房、产业园等坐落在宽25米的商业街两侧。村民们笑着自称,在路东当农民、路西当工人、商业街里当商人。
回首当村干部的17个年头,裴春亮最欣慰的是村里一天一变样,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对乡亲们好就是对党忠诚。能不能让乡亲们满意,事儿上见!”裴春亮说,“这一段时间,我在马不停蹄地走访调研,要把太行山区农村的可喜变化和农民的幸福生活情况带到北京去。”
(新华社郑州10月3日电记者李文哲)
编辑:祝云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