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礼运大同篇》
“大同”二字源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贷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于身世,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在历史上有过诸多称谓:云中郡、平城、北京、恒州、恒安、北恒州、太平、云中、云内、定襄、云州、大同等。最常见的有平城、云中、云州、大同。南北朝宋魏时期局部图(以公元年为准)
大同称“平城”最早见司马迁《史记?高祖纪》:“七年,……遂至平城。匈奴围我平城七日而后罢去,令樊哙止定代地……”汉高帝七年即公元前年。公元年正月,拓拔珪在牛川(今呼和浩特市凉城间)即代王位,建元登国,四月改代王为魏王。公元年“秋七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公元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做都近百年。从公元前年称平城至西魏亡称平城,凡年。大同称“云中”始于北周建德元年(年)经隋、唐、后唐、后晋、至辽,凡年。隋时因避隋文帝父杨忠讳,称云内县,唐玄宗贞观年间将定襄移治于此,开元十八年(年)改称云中县。苏东坡有一名词,“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说的就是现在的大同、内蒙一带。李清照词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意为相思的人远在边塞。
其实,《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于公元前年“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将大同纳入赵国版图,西南属雁门郡,县治在今右玉;云中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属代郡,郡治在今河北蔚县。因此,又有一说为汉代即设云中郡。
战国赵北三郡地缘关系图
大同称“云州”这中间,唐初还置云州。唐天宝元年(年)又将云州改为云中郡,乾元元年(年)又将云中郡改为云州。
五代十国时,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起兵,后唐*兵围太原,石向契丹求援,割让出幽云十六州,并甘做“儿皇帝”,从此云州成为辽国国土。
天福二年(年),辽占云州,初为大同*节度,重熙十三年(年)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重熙十七年(年)析云中,置大同县,为辽之陪都。
元代全国设省、路,大同为中书省大同路。
明太祖重新改为大同府。
年废除大同府,称大同。
唐朔州、云州地图
辽五京地图
清大同城池图
综上可见,“大同”二字最早于唐代,为*镇名,唐代设戍边*之制,大曰*,小曰守提,曰城、曰镇,总之曰道。“河东道辖天兵、大同、天安、横野*四,岢岚等守提五。”大同*节度使是当时地方最高**首脑。唐亡,后唐与后晋均在云州设“大同防御使”。
大同作为城市名最早始于辽重熙十三年(年),“置西京大同县、附郭”,自此大同之名沿用至今。
大同府鼓楼
大同府朱衣阁
大同府西平楼
西城楼
下华严寺、南寺、南城楼全景
记者凡夫
编辑/制作卢珊
大同传媒全媒体旅游频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