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谷村元潭八房李氏祖源简介
天下李姓,源自*帝,*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高阳即颛顼帝。颛顼三世孙为皋陶,皋陶二十七世孙“理利贞”,因避难而改“李利贞”,成了李氏“得姓始祖”,定居河南鹿邑。利贞公二十五世孙李崇赴任陇西太守,定居甘肃临洮,为陇西堂一世祖。李崇公39世孙李晟公,生于公元年,唐朝中期因战功显赫而封为西平王。西平堂二世祖李宪,乃晟公第十子。公元年赴任洪州刺史,宪公后裔形成了人数众多的宜春西平堂七大房系。后裔们为便于日后相认,相约使用“西平堂”为堂号,并尊晟公为西平堂一世祖。三世祖李游,袁州刺史,居宜春。四世祖李丕赴任福建德化县令,后徙居庐陵福塘(今属吉安县)。五世祖李遵,徙居吉水县高村。六世祖李华,生三子:庚、唐、庆。七世祖唐公,字祖尧,于后唐天成丁亥(公元年)三月,自高村徙居吉水谷村开基。八世祖光王育攵、公(唐公三子)留居谷村发展,遂成望族。光王育攵、公后裔形成了谷村的三派(元潭派、月洲派、鼓楼派)十六房,从而构成了庞大的谷村李氏宗族的基本架构。九世祖河公(光王育攵、公次子)生十世祖遂公(河公之子)。十一世祖仁霸公(遂公长子)生十二世祖宗元公(仁霸公次子、月冈牌祖)。十三世祖用期公(宗元公次子),字伯信,乃元潭派始祖。生于宋天圣甲子年(公元年),宋元佑戊辰年(公元年)葬吉水仁寿乡五都元潭湾,享年65岁。因用期公葬在元潭湾,故其后裔称为元潭派。用期公生八子,形成了今日元潭派八大房系,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二、元潭八大房派概况十四世:1、长房,兆公:后裔中有部分仍居谷村书院下、太园等地;有部分徙居本县章江坪溪、白竹溪等地;以及本省永新、新干、安福、峡江、新余、南昌、德安等市县和湖南、福建、广东、陕西等省。2、二房,衑公:部分后裔徙居湖南茶陵、桂东等地,其他居住地待考。3、三房,衍公:部分后裔徙居本县折桂院背以及湖北慈利等地,其他居住地待考。4、四房,衎公:后裔中有部分仍居谷村;有部分徙居本县西泷村前、*沙大塘、曾家园新村等地;以及本省吉安、宜春、永丰、安福、新余、峡江、南昌、饶州、赣州等市县和湖北武昌、钟祥、汉川、荆州、监利、潜江;湖南邵阳、茶陵、湘乡、安化和四川等省。5、五房,衟公:后裔中有部分仍居谷村枫树下(谌溪村);有部分徙居本县王家渡、枫江下院、西峒、客坊等地;以及本省泰和、分宜、宜春、新余、峡江、德安和湖南、湖北、四川等省。6、六房,衢公:部分后裔居新干、安福等地,其他居住地待考。7、七房,筹公:后裔中有部分仍居谷村书院下及上谷秧坑;有部分徙居吉水陂田、以及本省分宜、清江、萍乡、德安、赣州等市县和湖南澧州、湘潭、邵阳、新化;湖北江陵、沔阳、*陂、监利和广东、云南等省。8、八房,衡公:后裔中有部分仍居谷村书院下;有部分徙居江西吉安、遂川、永丰、新余、安远等地;以及湖北汉川、宜昌、监利、荊门、五峰;湖南澧州、湘东、浏阳、益阳和广东、四川等省。三、元潭第八房始祖、无求居士——衡公元潭八房始祖衡公,字平国,官府赐号:无求居士。衡公与双胞胎之兄筹公同时生于北宋元丰戊午年(公元年)三月十九日。二岁丧母(母亲罗氏),十岁丧父(用期公)。北宋*和癸已年(公元年),兄弟改葬生母于吉水仁寿匡山,并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孝多年。后来,墓前生长瑞木一株,此瑞木一本两杆,长到高约丈余时,两杆合为一枝,再长到末梢时,又分成两杆五枝。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在坊间一时传为佳话。乡民们都说“此乃筹公、衡公孝心感天动地所至”。当地官府听闻此事,就在筹公、衡公住宅门前赐挂匾额,以表彰他们的孝顺行为,并力邀俩人做官,然兄弟俩均婉言谢绝。官府便分赐筹公“处静居士”、衡公“无求居士”的名号。此后,兄弟俩返回谷村办学教书,官府又敕建《经训书院》、《义方书院》,目前书院尚存。后人因此称书院所在地为“书院下”。《谷村仰承集》中记载:筹公、衡公赐号之事已载入当时省志,并传入宋史。衡公终于宋绍兴戊辰年(公元年),葬吉水王家渡本里南州,享年71岁。四、元潭第八房外迁分支概况根据谷村年重新整理印制的《谷村李氏族谱》所载:衡公妣胡氏孺人,生四子。文静、文成、文先、文同。(一)、元潭第八房长子:文静公生二子:伯虎、安*(目前安*公后裔对安*公身世尚有争议,有人认为安*公并非出自谷村,因此,暂未列入本文及后面所附“世系源流图”中)。伯虎公后裔:1、西平三十二世岑公一支仍坚守谷村发展;2、西平二十九世玉蒲公一支徙居湖北监利雪株湾发展;3、西平二十九世玉椿公一支徙居湖南澧州发展;4、西平三十四世光桂公一支徙居四川发展;5、西平三十四世仁寿公一支徙居湖广湘东发展;6、西平三十世正秀公一支徙居湖南益阳发展;7、西平三十世正美公一支徙居江西新余发展;8、西平二十八世南晹公携三子行医而徙居江西安远发展;9、西平三十四世正邦公一支徙居江西新余发展;10、西平二十七世克安公一支徙居湖北荆门州发展;11、西平二十五振琮公一支徙居湖南浏阳发展;12、西平二十四世济美公携二子赴蜀,为祖父(凤公、字子仪,陈石二洲守)守孝,后留居四川华阳发展;13、西平二十九世继生公一支徙居湖南浏阳发展;14、西平二十七世廷与公一支徙居湖南浏阳发展;15、西平二十五世开公一支徙居湖北荆门州发展;16、西平二十四世济约、济恒公一支徙居湖北荆门州发展;17、西平二十二世逢春公一支徙居湖北汉川发展;18、西平二十一世棋公一支徙居湖北荆门发展;19、西平二十二世天祥公一支徙居湖北五峰发展,目前已有三千余人。近年,本支已与谷村取得初步联系。(二)、元潭八房次子:文成公生公行:公行公生策、籍二公。1、策公:后裔待考;2、籍公:徙居江西永丰发展;(1)、籍公长子叔通一支,仍寓居江西永丰马蹄州发展;(2)、籍公次子雅通一支,徙居广东河源发展;注:《谷村李氏族谱》中没有籍公一支记载,但谷村元潭八房保存的《元潭八房房谱》中记有:衡公次子文成一脉:(衡公-文成-公行-策)。并载:“明正统间,其方公参订永丰马蹄洲谱系,有和兰雪先生诗,以籍公为策公之弟即马蹄洲始祖也。今后裔繁盛,书香不替后有敬念族谊者,不可泥干谱未载而以隔膜视之也”。上文意译:“在明朝正统年间,其方公参与修订《永丰马蹄洲族谱》,曾与兰雪先生和诗一首,诗的大意思是:籍公是策公之弟,也即马蹄洲始祖,今日后裔繁盛,书香不断。以后凡有敬念祖源而来祖居地联系的本族宗亲,祖居地宗亲不可拘泥于谱中没有记载而冷膜对之”。从上述《元潭八房房谱》谱中可知,马蹄洲始祖籍公一支,乃衡公次子文成一脉:可能当时因某种原因,《谷村李氏族谱》中漏记。(三)、元潭八房三子:文先公徙居江西遂川雩田南坊发展;文先公生仲和、季和二公。1、仲和公一支:(1)、仲和公在任职湖南道州刺史届满后,恪遵父志,毅然返回遂川雩田南坊发展,目前后裔已愈千人。公元年4月,遂川雩田南坊宗亲代表一行,已前往谷村认祖归宗。谷村元潭八房宗亲代表亦亲赴遂川雩田南坊,赠送:“元潭八房分支”牌匾一块,悬挂在新建的《南坊李氏宗祠》大门上首。(2)、仲和公五世孙庆祖公(西平二十一世),徙居江西于都、赣县等地发展;其中赣县长洛砖坑一支,近二十余年一直与遂川雩田南坊宗亲保持着来往。2、季和公一支:徙居遂川洲尾发展。(四)、元潭八房四子:文同公生叔豹,叔豹公生二子:三有、方大;1、三有公一支:据《谷村李氏族谱》记载:(1)、三有公(西平一十七世)徙居永丰旱滩发展;(2)、三有公三世孙迪公(西平二十世)徙居吉水县值下江口;(3)、迪公三世孙方叔(西平二十三世)徙居吉安城南?金凤山,为金凤派始祖。而另据:吉安市青原区天玉肖家坊李家《金凤派族谱》记载:元潭八房四子:文同公生汝为,汝为公生幹承,幹承公生慕真,慕真公生绍箕,绍箕公生迪公,迪公三世孙方叔(西平二十三世)徙居吉安城南青原区金凤山,为金凤派始祖。上述两谱中,文同公至迪公中间四代名字不同,而前后其他名字相同,很可能是古代一人多名,两谱中各记了“同一人的不同名字”所致。2、方大公一支:待考。五、结束语自宋至清的数百年中,由于谷村人口的不断发展,需要扩大新的居住地,有时也为躲避战乱。因此,不断有李氏宗亲(包括元潭派)从谷村外出,分徙到省内外。他们饱尝了世上的千辛万苦,历尽了人间的天灾战祸。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很多外迁的谷村李氏也成为迁入地的望族。在漫长的岁月中,离开了祖居地的一代代李氏宗亲,苦于通讯、交通、经费等条件所限,无法实现返回谷村,去看望留居老家的亲人们。这种日思夜想的苦楚和煎熬,是后人难以亲身体会但又可以想象到的。今逢盛世,通讯、交通已十分方便,经费也不是问题。我们完全有条件完成祖辈们梦寐以求的夙愿。只要手指轻松一点,便可通过手机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