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院子里,有的工人在熟练地织渔网,有的工人在装货打包;旁边随着两台打印机不停地运转,一张张快递电子面单仍在持续吐出……4月11日上午,在西平县专探乡水泉汪村“快乐垂钓渔具公司”里一派繁忙的景象,公司负责人王俊贺一人操作两台电脑,熟练地在网店上接收渔网渔具订单。“短短几个小时,已收到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乌鲁木齐等全国各地的订单多个。”
西平县素有“渔网之乡”的美誉,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渔网渔具生产加工基地。不靠海,不沿江,凭什么崛起一座“中原渔具城”?这让很多外地人都感觉不可思议。
想要追溯西平县编织网兜的技术传承和文化源头,还需从中华民族之母、“蚕神”嫘祖说起。“渔网编织是西平县的一项传统优势产业,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渊源。”西平县商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西平是嫘祖故里,相传嫘祖受蜘蛛结网启发,发明了植桑养蚕、缫丝织绢之术,西平人结网的历史也就由此衍生而来。
据了解,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朴实勤劳的西平人开始编织网兜,主要有水果网兜、渔网、猎网、鸡网等,并在位于县城老十字街的百货大楼北,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网兜市场。年,西平县开设了全国规模最大的网兜市场,逐渐转型走上了渔网渔具生产的快车道。
尤其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西平县渔网编织这个“老行当”也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不少村民开启了“触电织网”的创业模式,为渔网渔具产业“云上”腾飞插上了翅膀。专探乡水泉汪村一些有眼光、有魄力的80后、90后农民,率先尝到了新销售模式的“甜头”,很快将开网店卖渔网渔具打造成为当地一个特色产业。
和年返乡创业的王俊贺一样,水泉汪村的李闯及其他几名青年也陆续尝试着开淘宝店销售渔网渔具。年,西平县建成了中原最大的渔具城,并成功举办了首届渔网渔具展示交流会,吸引了全国多家渔具生产厂商和1余家渔具店采购商前来参加。
“村民的网店生意越来越好,做这个生意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有的还学会了直播带货。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模式,很多地地道道的农民已转型成为新时代的电商从业者。”水泉汪村委主任王连峰说。一边“织网”,一边“触网”。水泉汪村许多80后、90后“渔户”靠渔网与互联网这两张“网”,在农村这片天地架起了事业的“彩虹”、致富的“金桥”,并带动了周边村庄网店的兴起,给农村妇女与老年人提供了更多在家门口就业机会。目前,该村及周边已有网店近家,5户村民的网店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2户达到了万元,还有20户超过了万元。水泉汪村的产业发展模式成为当地一道别样的风景,像它水灵灵的村名一样,正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活水源泉”。
为充分发挥集群效应,进一步深化“”模式,实现渔网渔具产业质与量的飞跃,在专探乡水泉汪村西侧,一座多功能、综合性的电商产业园正拔地而起。据介绍,致力于打造国内闻名、省内第一的渔网渔具电商产业园占地79.8亩,建设总面积4.35万平方米,是一个集生产、物流、仓储、商贸于一体的大型渔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建成运行后,可入驻企业40多家,容纳3人就业,将实现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目前已经有10余户电商走出庭院进入园区。
水泉汪村渔网产业“腾云”而升,是西平县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互联网+”的大旗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风向标。眼下,西平县很多创业者、农民搭乘网络快车,让自家的渔网渔具、针织服装、食品名吃等等从偏僻乡村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ENJOY·??编辑
落落???????来源
河南日报▍本期编辑